首页 栏目首页 > 基金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延链条 育业态 促融合——山东乡村特色产业竞相涌现

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籽粕做饲料,枝条和叶子做熏香……如今,在中国牡丹之都菏泽,一朵花已不仅仅是用于观赏,牡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各种深加工产品开出“新花”,牡丹画、牡丹瓷、牡丹鲁锦、牡丹剪纸等众多文创产品“争奇斗艳”。


(资料图)

从种植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菏泽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着力实现一朵花到整个牡丹产业链的蝶变。“链”上生长的牡丹真正成为“致富花”,去年菏泽牡丹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就业10多万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山东开展。本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我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不少农民吃上了“文化饭”“旅游饭”,腰包越来越鼓。今年上半年,山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25元,同比增长7.2%,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个百分点。

下地是农民 提笔成画师

在巨野县永丰街道办事处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的画室里,一群农民画师手拿画笔,经过勾线、分染、罩染、点花蕊等流程,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跃然纸上。

“一个月能画六七幅,收入能有三四千元,离着家也不远,干农活、照顾孩子都不耽误。”纪东丽是洪庙村人,嫁到隔壁村后就在家务农、带孩子。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给像她这样的人提供了增加收入的平台和渠道。

下地是农民,提笔成画师。目前,合作社有社员514人,有相当艺术创作水平的画师近百人,每年创作绘画作品近2万幅,年产值800万元。“合作社采取‘经销+合作社(画院)+农民画师’的模式,农民画师的画作一般由合作社按照固定价格回收,再统一出售,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一般的画师年收入3万至5万元,优秀的画师近10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姚树昭介绍,合作社大力开展基础画师公益培训,其中培训留守妇女画师、残疾画师、贫困画师200余人。

在巨野,以菏泽牡丹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工笔牡丹画文化产业蓬勃发展,1.1万余名画工笔牡丹画的农民画师,年创作绘画作品120余万幅,占全国销售市场的80%,作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近20亿元。

龙头企业带动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一瓶瓶培养皿在传输轨道上有序运输,金针菇在蓝光照射下茁壮成长,工人们忙着采收和装箱……走进位于邹城市大束镇的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益于工厂化栽培、智能化技术,这里日产金针菇160吨,年产值达2.8亿元。

企业快速发展,当地农户也跟着受益。“我们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支持农民包大棚、学技术、种蘑菇,定期提供技术培训,且兜底收购合作社香菇,减少农户自找销路、直面市场的风险。”友泓生物董事长林启相说,企业还吸纳当地1500余名农民就业,让其成为享受“五险一金”的产业工人,由种田人变成了蓝领工人。

33岁的韩呈文是大束镇安平村村民,以前在外地打工,因距离远无法兼顾家庭,便于两年前回到家乡、来到友泓生物工作。“现在主要是负责采收金针菇,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韩呈文说,在家门口打工,不仅有了稳定、可持续的收入,还能更好地照顾到老人,生活更幸福了。

近年来,大束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辖区内包括友泓生物在内的3家大型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日产金针菇近400吨,年产值10多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目前,通过食用菌产业带动,周边12个村集体平均年收入达到88.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小蘑菇为全镇3000余名农户撑起了‘致富伞’。”大束镇党委书记孔令刚说。

景区村中建 村在景区中

在沂水县院东头镇,有这样一处美丽乡村,它的地下是景区,地上也是景区,走出了一条景区与村庄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2022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

“四门洞村地下的天然溶洞经由企业开发,创建成为5A级景区‘萤火虫水洞’,借势发展,村庄坚持‘景区村中建,村在景区中’的理念,改造村居环境,修复石板路、青石墙、红瓦房,打造留得住乡愁、留得下游客的美丽乡村。”四门洞村党支部书记徐养民介绍,村里发展起民宿31套、农家乐5家,村内旅游从业人员230余人,户均增收2.2万元。

同样位于院东头镇的西墙峪村,在90后“女兵支书”王成成的带领下,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立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优势,成立专业合作社,吸引工商资本,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起8家农家乐、12套精品民宿,乡村旅游渐渐红火了起来。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

“通过引进专业的旅游公司,村集体有了一笔稳定的承包费收入,30多名村民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工资都在3500元以上。”王成成说,合作社还帮助村民把小米、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对外销售,带动他们增加收入。

看到村庄发展有了起色,漂泊在外的村民陆续回来了。张德法早些年就曾在村里开过农家乐,但因为客源少、赚不到钱,只好走出家乡去青岛打工。去年,他回村看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决定重新回来开农家乐。“节假日、周末格外火爆,最多的时候一天中午能招待20桌。从去年11月开业到现在挣了将近15万元,收入比当时在外打工的时候翻了番。”张德法说,现在乡村旅游势头正好,争取今年年底突破30万元。

关键词:

最近更新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创投网 - www.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